新闻动态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新闻动态 >> 正文

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国赛晋级选手风采展示:民乐系研究生赵昱宁以匠心守护民族乐器修造技艺非遗文化

发布时间:2025-04-08来源:学生处(学生工作部、武装部)

近日,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黑龙江赛区暨第12届黑龙江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圆满收官。经过激烈角逐,学院民乐系2023级硕士研究生赵昱宁凭借卓越的职业规划与实践成果,在就业赛道高教研究生组中斩获银奖(第一名)并成功晋级国赛,其创办的“赵昱宁民族乐器修造工作室”成为赛事亮点,展现新时代青年扎根传统、服务社会的精神风貌。

演奏者的痛点,就是创新的起点

作为笙专业学生,赵昱宁深知传统乐器在音色稳定性、演奏舒适度等方面的局限。自大学一次偶然机会为同学修复一支音准偏差的笙开始,他开启了“白天练琴、深夜钻研工艺”的双重生活。图书馆古籍部里泛黄的《中国乐器制作考》,民乐厂老师傅布满老茧的双手,都成为他的“第二课堂”。他拜访非遗传承人,系统研习笙、竹笛、唢呐等传统乐器的制作与修复技艺,并大胆创新民族乐器材质,创新提出十余项修造理念,使修复后的乐器音色通透度提升40%,耐久性延长一倍以上。

公益工作室架起非遗传承桥梁

2022年,在学校的支持下,“赵昱宁乐器工作室”正式挂牌。这个20平方米的空间的墙上悬挂着标注满改良笔记的民族乐器,工作台陈列着自主研发的簧片、哨片等乐器配件,既是维修工坊,也是开放课堂。工作室成立以来,他带领团队修复明清古乐器18件,改良现代乐器工艺30余次,累计为师生无偿维修乐器300余件,开展公益讲座10余场。“每一件乐器都是历史的见证,修复不仅是技术活,更需心怀敬畏。”赵昱宁的执着,让传统工艺在现代焕发新生。

300件乐器的重生见证匠心

从最初修补同学破损的竹笛裂痕,到如今修复百年古董笙,赵昱宁的工作日志里记录着327件乐器的“重生档案”。赵昱宁的辅导员齐道喜这样评价:“他修复的不只是乐器,更是连通古今的文化血脉”。赵昱宁表示:“乐器是音乐的载体,更是文明的符号。我希望通过技术创新与市场化运营,让传统乐器‘活’在当下,走向世界”。

让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走进千家万户

如何让古老技艺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?赵昱宁以工作室为平台,推出“听见历史的声音”公益课堂,走进中小学校、社区文化中心,通过乐器制作体验、民乐故事讲解,吸引超1500人次参与。2024年初,工作室发起“民族音乐进乡村”行动,为偏远地区学校捐赠自制乐器50余件。“音乐无界限,我希望用一把琴、一支笙,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”。赵昱宁说。

职业规划照亮文化传承之路

本次大赛评委指出,赵昱宁的项目将个人职业理想与国家文化战略深度融合,展现了“非遗活态传承”的可行路径。学生处(学生工作部、武装部)处(部)长曲娜表示,将持续支持赵昱宁工作室建设,将其打造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,培育更多“懂技艺、有情怀、能担当”的民乐传承人。

如今,这个背着工具包穿梭于琴房与工作室的年轻人,依然保持着每天4小时演奏训练、3小时工艺钻研的节奏。“每件乐器都是会说话的史书”,抚摸着正在修复的清代十七苗笙,赵昱宁目光灼灼,“我要做的是让古老技艺活在当代人的呼吸之间”。

从赛场到工坊,赵昱宁以职业规划为蓝图,以工匠精神为底色,在民族乐器修造领域书写青春答卷。在机械化生产席卷传统手工艺的今天,赵昱宁用青春为民族乐器修造这项国家级非遗注入了新活力。他的故事印证了“择一事终一生”的坚守,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以创新赋能传统、用行动赓续文脉的蓬勃力量。

文字、图片来源 :学生处(学生工作部、武装部)

编审:宣传统战部(党委教师工作部)

【关闭】


Baidu
sogou